广州开发区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 | 创新先锋,引领健康未来

如今,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异常激烈,大家都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着同质化的竞争。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需要我们去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归根结底,一切都要靠创新。 作为一家专注于基因工程小鼠研发和临床前CRO服务的公司,我们通过创新提供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服务。基于ES靶向技术。

Apr 29,2025

在今年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报告》中,广州8个区进入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百强。其中,广州黄埔区排名第4,位居广州各区之首,展现了黄埔区在生物医药产业的显著优势和领先地位。

近年来,广州开发区和黄埔区形成了“生物岛研发、科学城中试、知识城制造”的产业空间格局。大分子药物制造、小分子创新药、基因治疗、体外诊断等核心产业集聚于此,世界级生物医药生产制造中心初具规模。

《一线探访》

AI为生物信息学处理打开新的大门

在位于广州黄埔科学城的佛珀创新园里,有一处专门从事小白鼠研发和繁育的地方,那就是赛业(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赛业生物”)。乘电梯上到14楼,一股淡淡的谷物饲料味扑鼻而来。透过实验室的玻璃窗,可以看到穿着洁净服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研究,旁边是排排的透明盒子,里面小白鼠四处爬动。

赛业生物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利用数据、算法和模型加速新药研发的创新CRO企业。它拥有50多万只大小鼠,每年可构建1万多个基因敲除/敲入小鼠模型和转基因小鼠模型。这些模型帮助医药企业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安全性,在新药研发和基础研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自主研发的药物筛选评价小鼠和大鼠模型被评为“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

在带领赛业生物进军生物科技行业之前,赛业生物董事长韩兰青其实是一位工程师。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远在海外的韩兰青为祖国感到骄傲,同时也萌生了回国创业的想法。于是,他于2006年回国,在广州黄埔创立了赛业生物。

虽然老鼠和人类看起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种,但它们具有非常高的同源性。韩兰青表示,老鼠和人类99%的基因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因此,对鼠类基因进行原位替换可以模拟人类的生理和病理特征,从而逐渐成为疾病研究的首选工具。

经过几年的探索,赛业生物将业务重点放在实验用基因工程小鼠的供应和基于实验小鼠的下游药理药效技术服务上。为更好地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赛业生物于2020年在黄埔区佛珀创新园扩建研发和生产基地,并建立了基因治疗药物筛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帮助解决基因治疗等未来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中高端仪器设备不足、动物模型品系匮乏、新药筛选评价困难等问题,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满足辖区内众多企业和机构的资源需求,推动广州从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加快区域内先进新药的上市进程。

近年来,对基因工程小鼠的需求日益增长,也越来越复杂。凭借对计算机工程的敏锐观察,韩兰青思考能否将AI算法与基因模型构建结合起来,让计算机辅助制定设计方案。

在韩兰青的推动下,赛业生物成功研发了“阿尔法小鼠”——AlphaKnockout基因靶向专家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基因靶向技术设计构建基因工程小鼠的人工智能化。通过生物信息学算法,实现了基因敲除小鼠方案的智能化设计,只需10秒钟即可呈现。

一个熟练的研究人员需要一到两个小时才能想出一个方案。但是,利用人工智能来做这项工作,可以同时考虑几十个因素,然后通过算法得到最优结果。整个过程不到半分钟。韩兰青说。

如今,韩兰青还担任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他担任人工智能领域负责人,主要目标是将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依托赛业十多年积累的海量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编辑数据,赛业与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共同研发了罕见病数据库RDDC,整合了国内外公开数据和信息,例如流行病学、药物研发、疾病相关基因图谱、基因突变位点以及小鼠和大鼠模型等。基于基因大数据资源,结合人工智能和生物信息学技术,RDDC部署了突变致病性预测、突变剪接预测等AI工具,极大地促进了罕见病相关研究。

黄埔实验小鼠“走出去”

2023年底,在黄埔海关所属洛岗海关完成检疫后,赛业生物10只SPF级(无特定病原体)实验小鼠装车发往香港科学园,用于药物上市前的临床安全性评价实验。

SPF级实验小鼠对储存环境、运输条件等要求极其严格,例如环境空气洁净度需达到10000级。为此,洛岗海关多次指导我们提前准备材料,帮助我们完成恒温测试和全面消毒后,再装入SPF级包装箱,采用恒温车辆运输。赛业生物市场总监王霞说。

生物医药产业在广州开发区和黄埔区集聚发展,展现出国内领先的突出优势。这除了企业自主创新外,也离不开良好的当地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

为保障实验小鼠健康“走出去”,洛岗海关实施“一企一策”模式,在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和指导,积极协调口岸海关共同优化生物医药出口监管模式。同时,打通了电子账册申报、现场查验检疫、口岸出境全流程“绿色通道”,实现按需查验、专人专办,及时完成现场检疫和证书签发,缩短监管通关时间,助力实验小鼠顺利出口。

饲养SPF级实验动物非常困难,如果小鼠能健康出口,我们所有的努力就都没有白费。在海关的帮助下,我们的通关时间缩短了,运输成本也大幅降低。王霞说。黄埔区毗邻港澳,市场潜力巨大,生物医药企业更容易在这里触达国内外市场和资本。赛业的实验小鼠和大鼠已出口到全球几十个国家,覆盖全球主流市场。

如今,黄埔生物医药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断突破,众多新产品、新技术走向全球舞台

在医药领域,由广州国家实验室、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和中生瑞创联合研发的治疗COVID-19感染的3CL靶向药物莱特瑞韦片已获批上市,是全球首个类肽单药3CL抗COVID-19一类创新药。

两种生物类似药,生物托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美国上市。这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研发的、并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仅有的两种生物类似药产品。

康希诺生物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新药艾达方®(通用名:伊沃昔单抗注射液)正式获批上市,这是全球首个基于“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机制获批上市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也是继康希诺生物研发的肿瘤免疫双特异性抗体新药铠坦尼之后,中国获批上市的第二个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填补了全球肺癌领域免疫治疗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临床空白。

高端医疗器械领域,Rnas Medical的人源DNA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入选国家创新通道产品目录。广州健康院团队成功在猪体内培育出人源中期肾脏,标志着全球首次成功报道人源化功能器官异种培育案例。

据区市场监管局消息,广州开发区首批生物医药研发用进口物品“白名单”近日发布,标志着全省首批“白名单”落地实施,惠及3家企业9项进口物品。黄埔区作为全省首个生物医药研发用进口物品“白名单”制度试点区,致力于打造与产业规模相匹配的高质量营商环境,探索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多项政策,建设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一线观察”

赛道竞争日益激烈,创新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物医药行业部分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走访黄埔区生物医药企业过程中,企业负责人均异口同声地提到了“创新”。

据了解,近年来,黄埔区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科技成果。

对于像碧恩生物这样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言,创新体现在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舞中。作为一家致力于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碧恩生物已建成拥有26万余株菌株的全球高竞争力微生物菌种库,通过国际先进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成功研发出一系列高效创新的农业微生物制剂,这些产品不仅有助于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还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像云舟生物这样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公司而言,创新体现在生命科学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中。作为基因递送和基因药物研发领域的领军企业,其独创的“一站式”智能化载体设计平台,采用乐高模式,模块化无限组合载体,打造序列片段“零件库”,研究人员可在线自主设计和定制个性化载体,加速全球生命科学和基因药物研发进程。

对于像景致未来这样的智能科技公司而言,创新在于运用现代科技造福人类。其研发的“MEMS+AI”呼吸VOC检测平台,将MEMS微型气相色谱仪(Micro GC)与景致未来云·XCloud数字化智能数据分析平台相结合,为早期癌症筛查、快速疾病诊断和慢性病居家监测提供无创、快速、精准、普惠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丰富了气体分析技术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场景,也为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据了解,赛业生物部分实验设备是从楼下公司采购的,因为我们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完整,双方都有需求,采购相关设备非常方便,比如我们的实验小鼠也供应给园区内的医药企业,这无疑加快了黄埔区新药械研发和落地进程。赛业生物相关负责人介绍。

人才集聚、产业集聚、政策利好……多种创新驱动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黄埔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黄埔区如同一个巨大的创新引擎,通过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引领生命科学领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黄埔区一直紧盯生物医药产业前沿,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生物医药产业十条政策》、《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八条政策》、《中医药产业十条政策》、《高质量发展三十条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黄埔区积极打造创新平台,努力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能级,持续夯实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动力。

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运营,力争打造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样板。

全国唯一一个纳米技术产业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纳米技术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解决纳米医药等领域的技术难题。

国内首个国际创新药转化创新平台也在黄埔落地,促进国际医疗医药创新合作。

全国首个以中试生产为主的定制化生物安全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投入使用,服务高端医药器械制造。

广州医星医疗器械概念验证中心在广州国际生物岛揭牌,提升医疗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科技创新孵化载体质和量得到提升和拓展。在2023年3月公布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中,全省共有16家单位入选,其中广州市9家,黄埔区6家,数量位居全市各区第一。

【黄埔生物医药数据】

截至目前,黄埔区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481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0家,总工业产值达368亿元,营收规模突破2300亿元,位居广州各区第一。

全区上市公司总数达85家,位居广州各区第一、国家级经开区第一。其中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19家,占全市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76%。

2023年9月,广州产业基金基金大会召开,1500亿元广州产业投资基金和500亿元广州创新投资基金首批项目签约落地。大会签约项目总规模超过400亿元,其中黄埔区落地项目占比超过一半。

2023年,黄埔区获批临床药物注册批件共100件(其中1类创新药81件),约占广州市总量的93%;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59件,约占广州市总量的83%;获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56件,约占广州市总量的65%。以上数据均位列广州各区第一,凸显了该地区强大的科研实力。

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生物医药十条》、《高端生物医药八条》、《中医药十条》。2023年5月,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又重磅发布了《高质量发展三十条》,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重点企业最高支持可达1亿元。同月,《中医药十条》细则出台,推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采访大咖]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生命科学的未来

- 与赛业生物董事长韩兰青的对话

黄埔媒体: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赛业生物如何保持竞争力?

韩兰青:新药研发、攻克疾病都离不开动物的帮助,其中实验室小鼠的贡献尤为突出。基因编辑小鼠是一个细分行业,行业自身规模只有几亿美元,但辐射范围非常广,直接影响到几千亿美元下游药物研发和科研项目的产值。

如今各行各业竞争都非常激烈,大家都在同一个平台上同质化竞争。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需要我们去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创新。

作为一家专注于基因编辑小鼠和临床前CRO服务的公司,我们通过创新提供更高效、高质量的服务。基于ES打靶技术。

上一个: